幸会海北
让我学会了人生四课
(资料图片)
姚舜卿
山东省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四级法官
(挂职海北中院院长助理)
从山东临沂初到海北。有激动,有忐忑。激动的是,这是我离开家乡工作生活最久的一次,期待自己的蜕变。忐忑的是,由法官助理被任命为员额法官,资浅望薄恐有辱使命。来海北中院挂职,让我学会了四堂课。
第一课克服孤独
来青前,同事们以诗安慰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。初听不识诗中意,回味已是他乡人。每每在视频中被女儿追问何时回家,我总是回答“等你去了幼儿园我就回家看你”,女儿的懵懂加深了我的思念,放大了我的孤独。面对孤独,我努力适应和习惯。海北中院同仁们经常性“吃得惯不惯”“住得暖不暖”的关心问候,以及无微不至的照顾,缩短了我的适应期,也让习惯更加自然、充满温度。
第二课战胜高反
海北中院位于西海镇,海拔约3100米,地处断氧层,加之气候干燥,氧气浓度仅为正常地区的60%-70%。原本以为自己年富力强,不会被高反困扰,但长时间的胸闷、头疼导致无法入眠,即使早早睡下也会在凌晨醒来。事实证明,我还是大意了,缺少对高原必要的敬畏。同事跟我打趣道:“我们在这也睡不好,掉头发,都不敢洗头”。既然高反避免不了,又何不像海北中院的同事们那样坦然面对,乐观接受呢?兴许心理强大了,身体的难受就小了。
第三课“小案不小办”
海北地域辽阔,山大沟深,地广人稀,巡回审判便成了司法为民的首选。同事们为了提高效率,每次巡回审判都希望能多审理几个案件,经常在牧区一待就是一周。有时牧区没有合适的开庭场所,他们常常席地而坐,开完庭起身时才发现腿已麻木、裤已湿润。记得巡回审理的一起民事侵权纠纷案,双方当事人是亲属关系,却因一万余元的赔偿款对簿公堂。案情十分简单,但为了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,法官们不是选择一判了之,而是用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,细心释法、耐心调解,最终使得双方握手言和,既解开了“法结”又打开了“心结”。
第四课人要有点精神
我从沂蒙革命老区来到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西海镇。“最后一块布做军装,最后一口饭做军粮,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”的沂蒙精神,与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在我身上交融浸润。我时常穿过金银滩草原去参观原子城纪念馆,也经常一曲接着一曲地听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《沂蒙山小调》,望着云雾缭绕的同宝山,细细回味这片草原的光辉历史和先辈们为国铸剑的奋斗场景。深深地体会到,人是要有那么点精神的,应该趁年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点鲜明印记。
这里的开水只有89度,干事创业的热情却是炽热的。这里的海拔有3100米,缺氧却不缺精神、海拔高境界更高;这里离家有1900公里,但我已不觉遥远。
幸会,海北!
供稿:姚舜卿
原标题:《援青日记(四)幸会海北,让我学会了人生四课》